# 职业理念
# 教育观
# 素质教育的内涵
- 口诀:提素个性创两全
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
- 包括终身教育,高等教育,基础教育,社会教育
- 素质包括德智体美劳,最重视德育
- 注意根本宗旨一词
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
- 关键词**“一视同仁”**——全班每一个人
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
- 德智体美劳,成绩+其它就能体现
- 全面发展≠平均发展
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
- 个性——不同学生个人的特点、特长
- 关键词:因材施教
-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不矛盾的。
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
- 有新想法、新思维就是创新知识。要鼓励创新
- 实践能力=动手做、走出去
# 新教程改革下的教学观
- 口诀:学习过人
教学从“以教育者为中心”转向“以学生者为中心”
-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、鼓励学生参与、考虑学生意见
教学从“教会学生知识”转向“教会学生学习”
-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
教学从“重结论轻过程”转向“重结论更重过程”
- 鼓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、鼓励自主和探索
教学从“关注学科”转向“关注人”
- 关注学生的情绪、情感、道德和人格
# 学生观
# “以人为本”的学生观
- 口诀:两独一发
学生是发展的人
-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(要遵循规律)
-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(要看到潜力、进步、对学生有信心)
-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(要包容学生错误(学生会犯错,要容错))
学生是独特的人
- 学生是完整的人(有血有肉,不是学习机器,有情绪,有个性)
- 每个学生都是自身的独特性(因材施教)
-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(换位思考)
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
-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,不以教师的意志力为转移的客观存在(学生有自己的想法,要尊重学生的想法)
-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(调动学生积极性)
- 学生是权责的主体
# 全面发展的学生观
全面发展的内涵:
-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不冲突
- 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
- 全面发展也就是德智体美劳(成绩+其它)
# 教育公正与学生的共同发展
教育公正
- 入学机会均等
- 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:一视同仁
- 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:达到应该得到的程度
学生的共同发展
- 面向全体学生:不管性别、民族、地域、家庭背景、身心发展水平 一视同仁
# 教师观
#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
# 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
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成者
- 引导:教书要引导、启发
- 学生发展促成:育人
- 只要学生进步了就可以写上
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
- 编写教材;
- 自制教具;
- 引入课程资源。
- 对课程进行改变,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(积极的)
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
- 在教学中的问题,寻求方法
- 写论文
- 搞课题研究
- 学术交流活动
- 在教学中的问题,寻求方法
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
- 要求教师走出校门,走向社区。
#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
-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,新课程强调尊重、赞赏 在对待教学上,新课程强调帮助、引导 在对待自我上,新课程强调反思
- 涉及心理活动
- 教后记
- 教学日志
-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,新课程强调合作
- 其他教育者:同事、家长、领导
# 教师职业的劳动特征
-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
- 复杂性:目的的全面性、任务的多样性、对象的差异性
- 创造性:因材施教、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、教育机智
- 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:时间上的连续性;劳动空间上的广延性
-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:教育周期长、间接创造社会财富
- 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:以身作则
- 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: 讲课是自己一个人;多科老师共同教一个人
# 教师的专业发展
#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
福勒和布朗的三阶段理论:
- 1. 关注生存阶段(关注人际关系)
- 2. 关注情景阶段(关注成绩)
- 3. 关注学生阶段(关注差异(因材施教))
斯德菲的五阶段理论:
- 1. 预备生涯阶段:有活力、富有创意、接纳新观念(新老师、重新任职)
- 2. 专家生涯阶段:教学能力高、对学生有高期望值、激发自我潜能
- 3. 退缩生涯阶段:
- 初期:忽视教学改革
- 持续:表现出倦怠感
- 深度:无力甚至伤害学生
- 4. 更新生涯阶段:出现厌烦征兆,采取积极措施、重新振奋,更成熟
- 5. 退出生涯阶段:离开工作岗位(退休年龄,安度晚年、追求事业的“第二春天”)
#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
- 包括道德素养、知识素养、能力素养、心理素养
师德/知识:学科、教学、心理/良好的情感特征
#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
| 方式 | 特点 |
|---|---|
|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| 听课 |
| 开展微格教学 | 1.少数学生2.较短时间(5-20分钟)3.录像机 4.观看录像反思 |
| 进行在专门训练 | / |
| 反思教学经验 | 反思日记、教后记 |
| 拓展 | 专家引领 |
| 同伴互助 | |
| 行动研究:授课教师遇到问题,设计方案,尝试行不行,为了改进教学 | |
| 校本研修:1.学校牵头2.专家带领3.同事研讨4.个人反思 |